星期六, 4月 25, 2009

Article by【張忠謀】
在一個講究包裝的社會裡,我們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於懷。但就我多年觀察,我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都少了一樣東西。有人夫妻恩愛、月入數十萬,卻是有嚴重的不孕症;有人才貌雙全、能幹多金,情字路上卻是坎坷難行;有人家財萬貫,卻是子孫不孝; 有人看似好命,卻是一輩子腦袋空空。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現在我卻能寬心接受,因為我體認到生命中的缺口,彷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若沒有苦難,我們會驕傲,沒有滄桑,我們不會以同理心去安慰不幸的人。我也相信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西,若你樣樣俱全,別人吃什麼呢? 也體認到每個生命都有欠缺,我也不會再去與人作無謂的比較了,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猶記得我那可稱為台灣阿信的企業家姑媽,在年近七旬時遁入空門前告訴我:「這輩子所結交的達官顯貴不知凡幾,他們的外表實在都令人豔羨,但深究其裡,每個人都有一本很難唸的經,甚至苦不堪言。」所以,不要再去羨慕別人如何如何,好好數算上天給你的恩典,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的要多出許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的 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會快樂豁達許多。如果你是一個蚌,你願意受盡一生痛苦而凝結一粒珍珠還是不要珍珠,寧願舒舒服服的活著?!如果你是一隻老鼠,你突然發覺你已被關進捕鼠籠而你前面有一塊香噴噴的蛋糕,這時,你究竟是吃還是不吃呢?!早期的撲滿都是陶器,一旦存滿了錢,就要被人敲碎。如果有這麼一隻撲滿,一直沒有錢投進來,一直瓦全到今天,它就成了貴重的古董。你願意做哪一種撲滿?! 你每想到一次就記下你的答案直到有一天你的答案不再變動那就是你成熟了!!
幸福往往是事過境遷之後,你才體會到原來你已經有過的一種境地。
幸福常常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少

星期六, 8月 18, 2007

操控,讓親密遠離

■ 楊蓓(作者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許多人原以為「操控」,可以讓我們與人更親密,實則不然,操控只能在特定範圍之內達成人際互動,卻無法真正貼近心靈。以現在的七年級生跟人的互動關係為例,他們跟電腦的關係可以很好,對人的關係卻是疏離的。所以如果以人與人的關係來看時,外表的五顏六色、釘釘補補,就像把盔甲一件一件往身上穿起來,這一件一件穿起來的結果,當然就是內心益發地孤單寂寞,然而內心仍有與人親密的渴求﹔希望被愛,也希望自己真的可以愛人;希望自己被瞭解,也希望自己可以瞭解別人,跟人能夠真正的相遇,一種心靈上的相遇。其實,這種渴求,每個人都有,而七年級生只是眾生之中的一個代表階層。

然而,我們卻觀察到,人們的行為常與內在的渴求背道而馳,雖然,這種情況其實還是在心理學家Shorstrom所認為的正常行為範圍裡。為何現代人在尋求親密的過程,會產生表裡不一的行為,就是因為覺得不安全,沒有安全感,所以才需要穿盔甲,武裝自己、操控別人。這種情形,讓人際之間,不是過度黏密,就是過度疏離,於是寂寞的人就愈來愈多。

中標:愈渴望親密愈操控

也許當七年級生觀察自己的父母親或是所處的社會環境時,其實觀察到的就是「不一致」的行為,他自然就模仿這種不一致的行為。可是在整個環境裡,那些不一致的行為,大人其實是不自覺的,因此用這樣的方式在生存。聖嚴法師曾做過這樣的比喻,大人是活在那個酒缸當中,他不知道那個是酒缸,而且逃避不了,然後他也要求他的孩子以同樣方式生存在這樣的環境裡。只是大人們的不一致是呈現在行事風格,而七年級生是反應在外表的裝扮上。

在不安全感的驅策下,當我們心裡頭愈渴望跟人親密時,往往是對對方愈操控,因為害怕失去,而「失去」對自我,像是緊箍咒,只要有一點點失去的訊息出現,甚至扭曲地解讀訊息,操控行為就自動地出現,於是愈操控就愈沒有辦法得到他想要的親密;結果反而是愈疏離。曾經有個女學生很沮喪地告訴我,她的男朋友變心了,原因是以前約會時,這位男孩都會帶朵玫瑰花來示愛,而今他們已往來了半年,男孩不再帶花來,其他的行為則一如往 常。我問女孩,你愛的是花,還是人?女孩愣住了。我告訴女孩,人的行為是變化多端的,花是心意的表達,她要讓「花」控制了自己的感受,還是要求自己真正瞭解對方的心意?

「操控」基本上是為了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性的,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很弔詭的現象,就是本來以為用了這些操控的行為之後,我們可以滿足,然而,結果可能正好相反,當我們受挫時,我們只會認為是自己的操控行為技巧不夠高明,所以我應該要去學習更高明的操控行為。可是,如果我們的操控行為,是為了得到親密關係的話,即便使用進階的操控行為,到頭來還是一樣緣木求魚,關係還是會越疏離。

人在追求親密的過程當中,卻不自知地朝相反方向,把自己推往孤單和寂寞的角落去,要轉變此一現象,要看人有沒有決心,或是有沒有機會發現到:「原來我是用這樣的方式生活著,原來我是那麼害怕面對自己。」當人有這麼一個清醒的時刻,就有機會改變。但是從大多數人的經驗來看,都是在極度的挫折之後,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那我前面到底在幹什麼呀!」這種可能性會出現,但是追求了半天,結果還是老樣子;而且有那樣的機緣時,也不一定真的能醒悟,很可能那個「剎那」一下就過了。因為看清自己的操控和不一致,其實也是蠻痛的,因為那得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也得面對低落的自我價值感。

看清內心與行為的差距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要修的,就是看到自己的行為跟內心真正想要的差距在哪裡。在清楚看到這個差距的同時,還必須能夠真實去面對自己的內心,瞭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人們連這個部分都沒辦法面對,他兜圈子兜了半天,可能原本認為這是他要的,等到真的得到了,卻又覺得這好像不是自己所想要的,所以就繼續尋找。於是原來學會的那些操控行為,在他自己搞不清楚真正的需求時,那些操控行為被否定的同時,又學會了另一套新的操縱行為,一直在兜圈子!好比小狗追著自己的尾巴玩耍一樣,一直繞呀繞!

所以,操控是有許多面貌的。它可以是如菟絲花般的依附,也可以是義正言辭的權威,更可以是永遠無辜的受害者,甚至有時候,以自我為中心的關懷與善意,都是操控的一部分。其實,說穿了,在操控的遊戲中,可變換的規則,還真不少。於是,人們就在箇中樂此不疲。

在許多關係上,不只是家庭關係,還包括職場上的工作關係,都有些雷同的地方,例如,。老闆有的時候會用一種「好像」很民主的方式,掏心挖肺地對待自己的員工,可是事實上,如果這是一種操控的行為,員工心裡也明白,然後就好像上演一齣戲一樣,規則大家都知道,然後你兵來將擋,我水來土掩,有一句俚語說:「你有你的千條計,我有我的老主意。」可是真的到了節骨眼上,或是面臨關鍵時刻,關係當中的操控的成分非常多的話,彼此之間的信任瞭解就顯得薄弱,甚至消失,關係就會整個瓦解掉,男女朋友、夫妻、上司下屬都是一樣的。

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事情假藉愛的名義,假藉善意的名義,然後行操控之實,而那樣的結果,對於親密關係來講,其實是從親密關係裡逃掉,並沒有真正跟人親近,只是用種種冠冕堂皇的名義來合理化操控,以為這樣就得到了親密,可是一旦出現一些考驗時,看似親密的表面關係就崩盤了。許多的愛情,就在操控中褪色,或是操控不成功的時候,就面臨分手了。

當修行人看見了自己的操控之後,再問自己更深一層的需求是什麼。更誠實地去面對自己時,大概才會有機會去面對自己親密的需求,否則,就是樂此不疲地一直在生活中兜圈子,修行只不過是另一種操控遊戲罷了。(待續)

本文摘錄自《 人生雜誌第253期

標籤:

星期三, 4月 25, 2007

轉載-原諒背後說壞話的朋友
原諒背後說壞話的朋友「人前不說別人好,人後不說別人壞」的人不多,當你發現你的朋友在你背後說你壞話,最好能以包容及諒解的胸懷泰然處之,這樣才能化解誤會,保持友誼。凡是人就多少會有一些毛病,彼此之間總會有幾句批評,因為,在人背後不論人長短的很少,我們自己也就是這種人。說壞話不一定就是那般的壞,也不一定就是批評,有時候只是為別人說明介紹,解釋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故當知道人家說了自己的優點時,除了高興,應該感謝;當知道別人說了自己的缺點時,不該生氣,應當反省。有一些人背後說你的壞話,是由於嫉妒,若不說你壞話,不能顯示出他比你高明,不能襯托出他的優越。另外有一種人不是存心使壞,只是有使壞的習慣,喜歡東家長、李家短,愛說張大娘怎麼樣、李大媽又怎麼樣,若你問他為什麼要說人壞話,他卻不知道那是說人壞話。張大娘、李大媽不一定有那麼壞,他就是喜歡繪聲繪影,加油添醋,讓人家聽得很有味道,他自己講得也很過癮。這種蜚短流長的壞毛病,我們自己也曾經犯過,我們周遭的人也多少有這種問題,那你就把它當作一件理所當然的尋常事來處理,以平常心看待,何必生氣。如果有人因為嫉妒而說你壞話,那很好呀,能夠遭人嫉妒,表示你很不錯;如果他是拿你當作消遣,那也很好呀,至少你可以讓他人快樂,你也應該值得安慰。會不會因為他人的批評、毀謗、破壞而使自己受到損失?有可能發生這種事。例如,本來有一個工作機會是你的,因為有人說了壞話,工作便泡湯了;原本有一個朋友對你很忠誠,因為有人從中挑撥,便使那個朋友和你疏遠了。碰到這種情形,最好找一個機會和對方談談,以期早日化解彼此間的不愉快。化解的方法要誠懇、主動、明快,不要猶豫、被動、等待,等待下去會連朋友也沒有了。你可以告訴他說:「我還是把你當朋友,我也許有什麼缺點,我會檢討改進,但我還沒有壞到那個程度。」我也偶爾聽到有人批評我,甚至公然寫文章臭罵我,我會說:「站在他的立場,如此指摘我,我可以諒解的,但他不是我,他尚不知道,我還沒有壞到如他所說的那個程度,我們之間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我仍願意跟他做朋友。」這麼一來,就可以化解誤會,繼續做朋友了。也有一些人就是對你誤會很深,他說:「我什麼朋友都要,就是不要你這個朋友,即使到閻羅王那兒,我還是不承認你是我朋友;就算到了極樂世界,如果你也到了那兒,我就不想去了。」遇到這種人,你也不必介意,他已經氣你氣到這種程度,你最好說:「我的業障深重,是我那輩子欠他太多,我慚愧、我懺悔,我為他心中對我的怨恨祈禱,不要恨上加恨,不要冤冤相報。願自己的業障,早日冰消。」當你能夠這麼自我化解的話,你就不會那麼地不平衡了。 ●本單元文章同步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首頁 > 聖嚴法師 > 法師開示 > 生活心法

星期三, 12月 20, 2006

不原諒別人,自己的心同時也在地獄受苦。
◎陳慧華
「原諒」兩個字寫起來簡單,要徹底做到卻不容易。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遇到喜歡、看得順眼的人,就會想接近他;反之則會保持距離甚至排斥。所以,原諒的尺度並不取決於對方的行為,透過自己心境的轉換,原諒才是有可能的。婚前,我在父母滿滿的關愛中長大,物質上的享受從來不缺,自認為 是一個快樂、隨和的人;婚後,接觸了迥然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個性的人,內心的衝擊很大。我變成了看人臉色、不敢表露自己心聲的小媳婦,只要有人大聲講話,我就驚恐、害怕,把苦埋在心裏,日復一日。在歷經喪子之痛後,我無意間在電視上看到上人開示,他用慈悲柔和的聲音,喚醒我沈重灰暗的心靈,啟發我加入慈濟的因緣。那麼多寶貴的善知識,尤其是靜思語,陪伴我走過生命中的每個痛;雖然孩子往生了,但這促使我不斷地行善,也讓我對人生有更多不同 的看法:以前只是單純地享福,不懂得付出、不懂得原諒別人,如今我不但學會付出、原諒,而且是心甘情願、無所求的。不原諒別人又如何呢?自己的心時時處在地獄受苦。想想別人也有好的一面,為什麼要執著地只看對方的缺點呢?要求別人要對自己好,自己才能滿意快樂;如果別人做出稍不合己意的事,就不高興……。這完全是自己太小心眼,沒有用大愛來感恩對方,才會有分別心,才會比較、計較。唯有反覆地藉事鍊心、藉境修心,隨處養心、護心,才能從中找到原諒的出口。人生只有原諒,才能了無遺憾。如今「原諒」對我而言,已不再是難受的字眼,而是很自然平易就能做到。如果我們時時刻刻在生活道場中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就不用「刻意」去原諒過去傷害自己的人。走入慈濟大家庭七年來,我的心態轉變非常快速,也找到以前那個自愛、愛人的自己。每天早晨起床,我的心都充滿感恩,並期許自己惜福、再造福。 感恩我往生的孩子,他教化了我面對人生的悲苦,也讓我更懂得珍惜生命,並善解、包容每個人的缺點。
◎ 要原諒一個無心傷害人的人;
不能做一個輕易就被別人傷害的人。
◎ 塵世裡最珍貴的禮物是原諒。
◎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多一次原諒別人就多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
大。
◎ 別人無心的一句話,不要有心的放在心裡

原諒別人是美德
原諒自己是損德
懺悔有兩種功能:
一個是覺察自己的錯誤,改過遷善,不再重蹈覆轍 ;
一個是好漢做事好漢當,心平氣和,勇敢承擔一切責任。
人心很粗,善忘多忘,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尤其是錯誤的、醜陋的、不檢點的事,忘得特別快。所以,我們佛教徒要提醒大家時時懺悔,懺悔什麼呢?懺悔那些已經忘記的、還未忘記的、已經覺察到的、還未覺察到的過錯。縱使經過了千秋萬世長時間累積下來的過失,我們也要一併懺悔,歡喜承擔應負的責任。
很多人會大言不慚的說:「我的行事作為坦蕩蕩,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沒有什麼好懺悔的。」世間固然有許多行事正當、舉止磊落的君子;但是,拋開不可考的過去世不談,就在眼前當下起心動念間,我們不也經常在不知不覺間,犯下許多錯誤?因為,我們的習性裡潛伏著貪、瞋、癡、慢、疑等等病根,一不留心,就會表現在言語行為上,不僅傷害了身邊的人,也傷害了自己。
就像很多父母,自以為所作所為都是愛孩子,結果往往愛之適足以害之而不自知。歷史上也有許多擇「善」固執的例子,固執於自以為是的「善行」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施暴而以為行善。所以,懺悔的意義,是要我們在悔過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醒自己拋開成見,站在不同的角度,檢討自己的言行,多多為別人著想。承認自己從過去以至今日,在不知不覺間犯了許多過錯,就能勇敢承擔眼前的種種遭遇。一般人在遇到困厄挫折的時候,總是怨天尤人,責怪老天爺不長眼睛、善惡不分、清濁莫辨;結果,不是灰心喪志,就是憤世嫉俗。肯懺悔,就能心平氣和的承擔災難,並且藉著災難,鍛鍊更恭敬、更謙遜的心態,即使經過再多的打擊,也還能保持對人性的信心和慈悲。
也有人說,所謂:「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照這麼說,懺悔可使重罪輕受,只要天天拜佛懺悔,就可以消除業障、免除不受果報的責任義務,豈不是太方便了?拜佛懺悔,對消除業障的確有幫助;但是,它的作用是因為佛菩薩看你真有改過遷善的決心及誠心,出面替你擔保,讓你暫時不要受報;或者像分期付款一樣,逐次攤還。就像一個欠債累累的人,躲債躲到一個大富翁家裡,這個大富翁出面向債主擔保,請求大家給這個人一些時間,保證他一定會慢慢還債,請債主不要催逼太急。道理是一樣的,佛菩薩只是做我們的擔保人,並不幫我們還債,所有債務,還是得由我們自己一分一毫慢慢的還。